close

在我17歲時,讀的書大多都是勵志、自傳,這些成功人的故事總讓我不亦樂乎,不過到了現在我有了思考的能力,我已不看勵志相關的書籍了,勵志文,成功有公式嗎?我想是沒有的,"公式"是一套可適用於全部的人,且我發現只有成功的人會有自傳,當然了,誰會看失敗的人的自傳,這代表同一個方法可能有十個人用,卻只有一個人運氣很好,成功了,這個成功的人出了自傳、接受了專訪、言語被挑選成名言,但這是因為他"已經"成功了,戴勝益先生曾說,年輕人別怕失敗,他失敗了好幾次,破產了,向所有朋友借了一億多繼續創業,之後有了王品集團,第一個問題,一般人家庭哪有資源能夠失敗好幾次,通常一次兩次就會自殺了,戴先生家業從商,雖不是啃老的小開,但至少有後路可退,再失敗也還有家業當靠山,更別說從小接觸的都是政商名流,一般人哪能借得到億萬投資,更別說大部分人都是半工半讀或是一踏出社會就得養家的人,這公式能套用一般人嗎?但我個人是很欣賞戴先生。再說到賈伯斯也根本不是從小就對機械有興趣才成為科技鉅子,從小就對機械有興趣和比她擁有更專業技術的人如過江之鯽,但最後他成功了,所以一切的事情如一個完美故事一樣串聯起來,大學選修書法美術似乎是他早就知道可應用在蘋果電腦的桌上排版,離開和回歸蘋果電腦也好像是命運的安排,追求卓越和注重細節好似也是他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,一切的一切都那麼的行雲流水,但是,我相信有無數的人也和他擁有相同的特質,只是機運不同且沒有成功罷了,我看過一個專訪,我已忘記細節,只記得被訪問的人物是非同小可的成功人士,問到他如何成功?成功的方法時,他說:「有點不好意思,我也不知道我成功的方法是什麼,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不曉得他會成功,他只是找到一條對的道路往前走,從中不斷修正而已」,這就是我要的答案,成功的人靠方法,不是靠IQ,如果是這樣,最成功的人應該是智商最高的人,最有錢的人應該是經濟學老師,但我們知道不是,結論是,要擁有廣泛的興趣,因為這些興趣或專長都會在需要的時候變成你的工具,不管和你正在做的事多麼地不相關,趁年輕多嘗試,看看不同的世界,如果你不用養家活口,恭喜你,你比我的起跑線要前面一點,可以看得更多、嘗試更多,保持廣泛閱讀"有興趣"的書,包括小說,不斷修正生活中的錯誤和習慣,做好資產配置和財務計畫,別再看無謂的勵志文,因為你不是成功的那個他,不如把看那些故事的時間做利用或睡覺,因為這些故事的主幹是機會和運氣,自傳的出現是包裝行銷的作品,我現在已經不再看勵志文了,因為那只是用來消遣的故事書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